【消委會】6種潔耳工具大比拼 棉花棒+照明燈耳挖邊種除耳垢方法超錯

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1/17 10:44

最後更新: 2022/01/17 18:01

分享:

分享:

消委會分析6款潔耳工具,棉花棒清潔耳朵絕非明智選擇。

不少人喜歡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近年亦有新興附有拍攝鏡頭及照明燈的內視鏡式耳挖、電動吸耳垢機等「採耳神器」,到底那種清潔耳朵的方法既安全又乾淨?消委會分析了市面上6種不同的潔耳工具,指棉花棒並非是明智的選擇,有工具是無效亦危險。

消委會表示,耳垢大致分為乾、濕兩類,乾型耳垢的質地較乾而易碎,顏色多為淡灰或灰褐色,以皮屑和皮脂為主,較少造成耳道阻塞問題;而濕型耳垢的質地濕而黏稠,部分人的濕型耳垢偏軟、呈淺褐色,部分則較硬並為深褐色。

由於濕型耳垢密度較高,有機會造成耳道阻塞問題。不過,適量的耳垢可以滋潤耳道,形成具防水效能的保護膜,並能阻隔塵埃、異物,甚至小昆蟲,防止外物進入耳膜附近,亦有抗菌和抗真菌用途。

消委會指,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認為,除非積聚的耳垢造成問題,否則大部分人都毋須刻意清理耳垢。正常情況下,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被自然排出耳外。換言之,大部分人並無必要定期為自己的耳朵「大掃除」。不過,長者、配戴助聽器人士、耳垢較多,特別是濕型耳垢、耳道較細小、狹窄或迂迴、耳道內毛髮較多,以及過往曾出現耳垢過多問題的人士,都建議定期進行耳道檢查,或需要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

6種潔耳工具大比拼

1. 棉花棒—有機會造成「耳垢嵌塞」

消委會指,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儘管可能清除部分耳垢,但同時可能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入位置,增加出現「耳垢嵌塞」的機會。而過度使用棉花棒可能傷及耳道皮膚、引致外耳炎,甚至刺穿耳膜。「耳垢嵌塞」是指部分人士可能因為耳道較細小、狹窄、形狀較迂迴、耳毛較多,令耳垢較難被自然排走,最後有機會造成耳垢堆積和嵌塞。

2. 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相對較安全但須慎用

耳垢溶解劑是利用溶解劑將耳垢稍為軟化,從而方便清除。使用者可以側臥或傾側頭部,將需要清潔的耳朵向上及向後拉,按產品說明將指定分量滴劑滴進耳內,輕力按摩耳廓位置,讓滴劑停留在耳內若干時間,隨後可待耳垢或過剩的溶解劑自然流出。

耳道沖洗劑是另一種較安全的清除耳垢方法,原理是用液體輕柔地沖洗耳道。這類產品的用法相對簡單,只需按指示在耳道噴入適當劑量,隨後按摩耳廓,約10秒後傾側頭部,讓沖洗劑自然流出便可。

不過,需注意使用這些產品的人士的先決條件是耳膜必須完好,而選用產品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對於耳部曾經接受手術、有穿孔性耳膜,或是耳膜曾有損傷人士,除非得到專科醫生建議,否則都不建議使用耳垢溶解劑或採用沖洗方法。

3. 內視鏡式或附照明燈的耳挖

近年網絡上出現不少有關介紹,不少影片指這類耳挖簡單易用,吸引不少消費者選用。一般而言,這類耳挖的前端附有拍攝鏡頭及照明燈,透過手提電話下載相關的應用程式,便可連接到耳挖所附的拍攝鏡頭,以手機屏幕觀察到深入耳道的情況。部分型號的前端可更換不同耳挖。

不過,消委會提醒,這類看似操作簡易的工具在實際使用時,既要兼顧手機屏幕顯示的影像,亦要掌握耳挖在耳道的情況,使用者容易因為掌握耳挖位置和距離的問題而在耳道亂挖。在未受過專業訓練情況下使用這類產品有一定危險,可能刮傷耳道,甚至誤將耳垢推向耳膜,增加受傷機會。

4. 電動吸耳垢機—不適合濕型耳垢

電動吸耳垢機是以微吸法的原理吸走耳垢。這類儀器備有吸管,聲稱開動後將吸管放進耳道內便可以吸走耳垢。儀器操作期間會發出摩打轉動的聲音,對使用者而言,當吸管放入耳道時摩打聲音顯得更大,可能造成不適,甚至短暫影響聽力。消委會表示,絕不建議為了徹底清除耳垢而將吸管長時間放於耳道內。操作時吸管在耳內型成的微小氣流,亦可能令部分人出現輕微暈眩的感覺。

這類產品的除耳垢效能視乎耳垢的種類和位置。以部分見於坊間的產品而言,其吸力理論上較可能處理耳道口附近呈碎屑狀的乾型耳垢。換言之,如果想用作清除較頑固的濕型耳垢,這類工具未必合適,亦不適合對聲音十分敏感人士。

5. 採耳棒

採耳棒除了有傳統的刮匙形狀外,亦有呈螺旋狀,有的前端有多個細小尖角等特殊形狀的工具,部分為金屬或不鏽鋼製採耳棒,亦有部分以塑膠和矽膠製造。消委會留意到,部分市面供應而形狀特殊的採耳工具並沒有以中文或英文說明產品用法。胡亂使用除了不能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外,更會增加因誤用產品而受傷的機會。加上耳道皮膚敏感脆弱,如果操作時用力過大,既會刮損或刺傷耳道皮膚,更可能引致外耳道炎。若採耳過程不慎被撞倒,可能傷及耳膜,影響聽力。

6. 耳燭—無效亦危險

消委會表示,以燃點耳燭的方法來清除耳垢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用,使用耳燭過程亦不安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曾提醒公眾,耳燭有機會對使用者造成嚴重傷害,例如燒傷面部和耳道、刺穿耳膜,耳燭的蠟更可能造成耳道阻塞。

故此,在任何情況下,市民都不建議以燃點耳燭的方法來清除耳垢。

安全採耳貼士

  • 要知道耳垢的產生是正常不過的事,只要沒有造成任何症狀或阻塞耳道,毋須特別理會或清除;
  • 了解「耳垢嵌塞」的症狀,例如聽力下降、耳內感到脹滿、耳鳴,或者令助聽器功能有變等;
  • 如果想自行處理「耳垢嵌塞」問題,應先向醫生查詢,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選用該些產品;
  • 如有持續耳痛、耳道流出液體,甚或流血,應該即時求醫,不應自行處理;
  • 建議保持耳道乾爽,例如在洗澡時可佩戴浴帽或耳塞,游泳時則可佩戴尺寸合適的泳帽或耳塞,防止池水入耳;
  • 建議配戴助聽器人士每3至6個月接受耳道檢查,並且定期清洗助聽器的管道。

【湊得輕鬆啲】按子女個性「對症下藥」培養興趣 中醫2孩媽開明育兒法︰最緊要衰得

一文看清強制檢測方法及途徑:https://bit.ly/3GaxDIb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
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李榮忠